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互联网+企业转型中,细数那些改变的方法与不变的理念

2016-04-22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互联网改变了很多我们业已习惯的行为方式,也重塑了很多行业规则,创造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站在今天这一历史时刻,我们是不是可以乐观的总结道:互联网正在以席卷一切的迅猛势头,将过去几百年来甚至上千年积累的人类文明轨迹进行彻底的重新铺设?


一切企业活动都是围绕着市场来展开,更具体的说,企业的追求是更有效率的组织资源,提供产品,吸引消费者,赢得市场和收益。抛开为了改变世界等颇有情怀的理想主义口号,以一种理性和实用角度看,所有的企业家都是为着以上这一目标而投入到其中。如果这种前提在今天依然成立的话,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推断,一些传统的经营理念依旧没有过时,并且也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以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在实践着。
从抽样统计到大数据分析,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产品的理念没有变

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产品,这是最基本的一条经商常识,也是几乎所有商学院教材都反复提及的基本理论。时至今日,企业依然在为获取客户需求而不断努力,问题在于如何才能获得更真实的客户需求?


传统的做法是以企业内部资源为主导,依据市场调研加预测。企业会通过少量市场样本来分析推测广大用户的需求,怎样挑选样本,如何做出统计分析是由此而产生的系列方法。当然这种预测方式肯定会带来很多偏差,以至于基于理论模型预测出的客户需求开发出的产品,在实际的市场端经常表现不佳。


正如舍恩伯格总结道:“我们总是习惯把统计抽样看作文明得以建立的牢固基石,但其实只是为了在技术受限的特定时期,解决当时存在的一些特定问题而产生的。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抽样分析就像是在汽车时代骑马一样。这不再是我们分析数据的主要方式。”


相比而言,互联网出现,带来了对全样本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的可能,越多的样本量,得出的结果就会越接近于现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们不再追求通过少量样本,寻找因果关系,预测全体数据的分布概率;而是吸纳和利用更广泛的数据来源,对全量数据进行更为深刻的洞察,发现其中的关联性特征,进而做出更符合真实世界的判断和决策。


从统计思维向大数据思维的演化,其出发点都是用更好的方法,获得用户的真实需求开发产品。无论怎样,从客户需求出发的理念从始至终没有变化。
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定制,用物美价廉的产品留住客户的理念没有变

对于任何人而言,收到别人送来的礼物都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如果拥有的是独一无二的礼物,那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体验。与众不同一直以来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理念,无论在个人成长目标,和企业发展方向上都是如此。在产品基本功能同质化的当下,对个性化体验的追求逐渐成为吸引消费群体的核心要素。对于市场竞争的各家企业而言,能够以较低成本大规模提供个性化产品始终是确保自身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但在个性化产品和大规模生产之间,一直以来是个难以兼顾的技术难题。


在早期传统社会,产品更多的是来自于手工匠人,不同店铺生产的产品的确存在差异化区别。但是,个体的生产规模和效率是很大的瓶颈。在工业革命来临以后,实现大规模生产不再存在技术问题,规模化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但企业主为了尽可能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将生产线做得固化通用,产品也趋于标准化。虽然市场上的买家始终希望更多的产品种类,但工业经济时代的产品基本上是大规模标准化制造,总体来说依然无法达到各取所需,因人而异的效果。


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可能,生产线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带来了柔性化变革,使得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生产能够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有可能兼顾。一方面满足企业降低成本,继续保持大批量高效生产的竞争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每个人长久以来不变的个性化需求。


从早期手工匠人受制于生产能力形成的差异化,到后来工业时代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再到如今工业4.0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时代,个性化与标准化从以前的难以兼顾,到如今有了融合的可能性。技术方式的变革背后,对于物美价廉的产品追求始终没有变化。
从单向广告传播到网络口碑传播,追求广泛、持久、深入的营销的理念没有变

一个企业要想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而有生命力的品牌形象,离不开系统有效的营销工作。在任何时代,企业主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和公司影响力能够在市场获得长期广泛的存在,而不希望仅仅是一阵风后就烟消云散。因而,我们会看到营销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围绕着一个核心的目标,就是如何让营销的效果尽可能的广泛、持久和深入?


自从上个世纪以来,西方企业逐渐重视营销的作用,并开始了系统性的研究。最为代表性的营销理念是4P模型。广告的投放成为营销重要的工具,众多大型企业每年花在广告上的成本不计其数,并且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必须花的钱,不可节省。


但是,传统的广告手法无法保证营销能够广泛、持久和深入。无论是纸媒,还是广播电视,都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缺少互动和空间扩散能力。密集投放广告短时间内会带来市场注意力的提升,但这种注意力会随着广告投放密度的降低而消失,而过于密集的视听轰炸也带来了消费者的疲劳和反感情绪。


其实,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看,通过身边人口口相传反而是最有生命力的方式。互联网带来的网络化营销,改变了传统营销的范式,让这种身边人口口相传的模式呈现到网络层面。口碑传播,不仅打破了身份限制,从过去仅限于熟人之间扩展到如今众多陌生网民;而且创造更多形式,在众多互联网应用产品中都可以植入社交化模块,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交互式、口碑式、多对多扩散,带来的结果就是很多时候你看不到企业在卖力的宣传自己的产品,代之以社交媒体上用户群之间对于最新产品的激烈讨论、转发和分享活动,而企业的营销效应就在这种朋友圈的互动中逐渐建立。


互联网+营销对传统营销的改变,是从以往企业——顾客这种纵向线性营销,逐步转变为顾客——顾客的横向传播营销。营销行为不再是传统媒体上商家的生硬推销,而是杂糅在普通人互动关系互动下的情感潜流,更易接受也更具有持久性。当营销与人际关系结合之后,只要关系网不破,营销的行为就会伴随下去,随着关系的深入而增强。
从金字塔结构到网络化结构,提升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理念没有变

传统企业属于金字塔组织结构,不仅企业,政府、军队等几乎所有组织形态都是如此。金字塔组织作为传统社会中的一种基本的组织形态,符合当时的环境需要,是建立在外在环境变化不大的前提之下。当外部环境变量并不很大的时候,通过控制内部变量因素,最重要是获取一个稳定的信息渠道,简化信息流通频率,维持一个稳定的,有秩序的运转是符合组织最大利益的。


但是,当外部环境的变量突然增大,而且已经对组织的边缘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冲击时候,这种内部稳定态就反过来变成制约组织发展的瓶颈。金字塔结构下,面对大量的外部信息涌入,中层传递节点不仅无法满足快速传递的要求,而且会带来信息的失真,随着组织和部门的庞杂,这种组织反而让效率变得更低。


实际上,外部环境变量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一次次技术创新而大大增加,对于组织的应变能力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纯粹的依靠降低内部变量,固化应对和处理流程的方式肯定会达到一个无法突破的天花板,这就是传统组织崩溃的临界点。


同时,技术本身就具有破与立的两面性,在增加外部变量的同时,也为组织内部提供了更为有效地解决方案。由于高效通信与交流工具的发明,使得组织内中枢与地方的信息壁垒大大弱化,实时性得到极大的提高,组织中枢不会再受到以往的那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任与控制猜疑,反而大大强化了与基层的直接交互程度,不再需要设置太多的代理中介机构,于是,去中层和扁平化也成为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


这些趋势并不是互联网首先带来,但互联网技术让扁平化能够在企业中得以更好地推行,不致出现因为放权导致高层难以掌握全局而出现失控的局面。未来的网络化组织应该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少的层级设置、更广的分散决策。


古今中外,无论是什么样的组织,初衷绝不是为了将简单的事情搞复杂,组织的需求永远都是更方便的让上下沟通,中枢与边缘即时互动,实现对外部环境的及时响应和应对。


也许,再过一二百年,我们的后代将会生活在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中,那至少需要更多的如同互联网一般的技术革命和思想更新过程。不过,至少在今天来看,我们不能说互联网改变了一切。甚至说,在商业世界中,依然有着某些根本性的理念,支配今天所有的企业活动,无论是那些传统企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公司,都在这种古老的理念下进行探索。所不同的是,有了互联网这个新的工具,企业的探索方式能够突破曾经的技术限制,大大超出以前的范畴,也向着更为完美的最终目标前进一大步。
作者简介
刘涛:
企业互联网转型与知识型员工管理顾问,现供职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任高级项目总监,专注于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研究,作为通信、IT等企业外部顾问,多年来先后负责完成20余起企业管理咨询与培训项目,涉及互联网产业趋势研判、企业战略转型、人力资源变革、企业文化重塑等领域。长期在《人民邮电报》、《互联网天地》、《世界电信》、《通信产业报》等多家业内期刊发表专业文章,阐述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挑战及管理转型策略。联系方式:liutao@caict.ac.cn。
推荐阅读

观点 | 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发展现状与趋势


观点 | 沈玲:尘埃落定,和而不同—美欧网络中立立法结论解读


请点个赞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